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吞金,纯金无毒,但为什么人吞了金就会死亡?

古代的冶炼技术较为落后,金矿开采出来的黄金通常会掺有铅、汞、砷等有毒物质,这些金属的毒性极强。因此,吞下这些掺杂物的“金”,才会导致严重的中毒,甚至死亡。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明确记载:“毒金即生金,出交广山石内,赤而有大毒,杀人,炼十余次,毒乃已。”这意味着未经冶炼的金矿,其毒性足以致命,必须多次冶炼才能消除其中的毒素。
即使是纯金,吞下去也并不安全。金子因其较重且不易消化,吞下后会停留在胃内或肠道,无法被吸收,这样会导致营养不良,逐渐引发器官衰竭,最终死亡。古人有言:“金性重坠,坠穿脏腑”,正是指金子重量过重,最终穿透内脏,造成致命伤害。此外,吞下金子后若出现消化道损伤,还可能引发感染,最终导致全身中毒而死。在古代,缺乏有效的医疗手段和设备,无法进行及时治疗,使得这些症状变得更为致命。
吞金自杀的历史上不仅仅是个人的绝望选择,它还曾作为一种惩罚方式,被用于对达官贵人进行处决。这种惩罚常常是针对那些犯有严重经济罪行的人,尤其是那些因为贪污或者背叛他人而遭受的刑罚。此类人往往家境富裕,能够承受吞金自杀的惩罚,且吞金自杀常被视作某种“报应”或“罪有应得”。
在民间故事中,也常见一些女性或忠臣以吞金自杀来表明自己的节操或忠诚。例如《红楼梦》中的尤二姐,她虽然出身不幸,但为追求荣华富贵,与贾琏私订终身。她曾不顾孝道,违反礼制偷偷嫁给贾琏,但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,反而受尽王熙凤的折磨,最终选择吞金自尽。尤二姐临终时曾感慨道:“病已成势,日无所养,反有所伤,料定必不能好。况胎已打下,无可悬心,何必受这些零气,不如一死,倒还干净。”她吞下的是未经冶炼的“生金”,因此在短时间内便去世了。尽管小说中描述较为夸张,但实际吞下有毒金属的生金也不会如此迅速死亡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同样提到了一位吞金自杀的女性——吕布的女儿吕氏。吕布虽为三国时期的猛将,但因心胸狭窄且缺乏谋略,多次背叛义父和朋友,最终死于曹操之手。吕氏的命运也并不被详尽叙述,但传说中她为守节吞金自尽。尽管这些说法未必能够考证,但它反映了古代女性为了忠贞和守节,常常作出极端的选择。
清朝末期,赵舒翘在慈禧赐死后也尝试吞金自杀,但他未能立即死去。赵舒翘是个贤良的官员,在民间有“西曹之英”的美誉。然而,因反对戊戌变法,最终成为替罪羊,遭遇了慈禧的背叛。在接到死令后,赵舒翘吞下金块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,却顽强地活了下来。他又吞下了鸦片和砒霜,但依然未能立即死亡。最终,执行官逼迫他吞下浸酒的绵纸,经过长时间的折磨,赵舒翘终于死去。赵舒翘的悲剧,是个历史的无奈,尽管他曾是一个好官,却也未能逃脱权力斗争的残酷命运。
吞金自杀作为一种极端的自杀方式,不仅是古代历史中的悲剧,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。在这些故事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绝望,更是时代、权力、与命运的残酷交织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