懶惰的蘇珊到底是誰:為什麼吃合菜用的轉盤,英文會叫作「Lazy Susan」?

文字整理:黃式佳
身為台灣人,小時候和家人們一起去大餐廳吃飯,在餐桌上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被長輩「教育」的經驗。
「先吃自己面前的菜,大人轉(桌上的轉盤)到你那邊你再夾別的。」「不可以轉那麼快。」「長輩還在夾菜,你怎麼就先轉了。」諸如此類的「餐桌轉盤禮儀」還有很多,最誇張的,還有聽過規定要順時針轉才有禮貌這種說法。
不過到了國外,每次和比較多人一起聚餐,面臨長型餐桌的夾菜、遞盤子難題之際,總會想起那規矩很多,但顯得親切、方便的轉盤。但你知道嗎?這個原以為只會出現在東方餐廳裡的物件,有著一個英文名字叫「Lazy Susan」,而它最早的起源,居然還是來自歐洲。
來自18世紀英國的「啞巴侍者」Photo Credit:Пётр Иванов,來源:wikipedia fair use
餐桌轉盤的出現,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。那時,餐桌轉盤還沒有「懶惰蘇珊」這個稱號,而是被叫作「啞巴侍者」(dumbwaiter),一開始專門提供給人試酒、試茶使用。
用餐的人們可以不需要透過服務生,直接透過轉盤傳遞菜餚,因此轉盤在當時才會被稱作「啞巴侍者」。除了在英國之外,從不少來自歐洲國家的畫作當中,也都能瞥見「啞巴侍者」的蹤影。
所以為什麼轉盤會被叫作「懶惰的蘇珊」到了1917年,「懶惰的蘇珊」這個詞出現在美國雜誌《浮華世界》(Vanity Fair)上,並寫著:「這張『懶惰的蘇珊』只要8.5美元,相較於請一位優秀的服務生來說,真是不可思議的低。」
據說,「懶惰的蘇珊」是由曾經駐法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(Thomas Jefferson)帶回美國,但為什麼轉盤來到了美國,就被人稱作為「蘇珊」呢?
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,不過最著名也最有公信力的說法,源自於當時許多美國家庭的女僕叫作蘇珊,有了方便的轉盤,家裡的蘇珊就可以偷懶一下,轉盤才因而得到「懶惰的蘇珊」這個稱號。
延伸閱讀:最懂葡萄酒的美國總統:1985年的一場拍賣,讓「傑弗遜的藏酒」曝了光
同一年,「懶惰的蘇珊」也在東方世界出現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
其實關於轉盤的身世之謎還有好幾種版本,像是對於東方世界的人們而言,轉盤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用餐方便,而是為了避免傳染疾病。同樣在1917年,由當時的公衛專家伍連德醫師所發明的「衛生餐檯」,被認為是最接近現代人所使用的餐桌轉盤的發明。
為了避免人們交叉飲食、感染傳染病,伍連德提出了關於衛生餐檯的概念:「以厚圓木板一塊,其底面之中央鑲入一空圓鐵柱,尖端向上,將此板置於轉軸之上。則毫不費力,板可以隨意轉動。板上置大圓盤,羹餚陳列其中,每菜旁置公用箸匙一份,用以取菜至私用碗碟,而後入口。」
簡單來說,就是在餐桌上放置餐桌轉盤,並且在轉盤上的每一道菜旁邊放置公筷,用餐的人想吃什麼菜,就自行轉動轉盤,用公筷將菜餚夾進自己的碗裡,避免大家個人的餐具交替使用,增加傳染疾病發生的機率。
後來,餐桌轉盤成為中國家庭會有的餐桌物件,反倒是在美國市場逐漸退去流行,最後成為中式餐廳裡的標準配備,但當地的人們,卻仍然喊著它的英文名字「Lazy Susan」。
參考資料
在中式餐廳吃飯時的餐桌轉盤,你知道它原本是發明來預防傳染病的嗎Lazy SusanThomas Jefferson訂閱every little d.電子報,看更多生活細節同場加映
英國女王的餐桌|身為國家的門面,皇室成員是「禁止食物中毒」的?你所不知道的葡萄酒杯史:酒杯容量曾隨著專賣稅而「變小」萬國博覽會中驚艷歐洲的古老陶藝:7個在餐桌上自成一處風景的「美濃燒」核稿編輯:古家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