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安史之乱”有多乱?自古以来最疯狂的动乱,后来是如何被平定的
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开元年间(713-741年),唐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。长安城内商贾云集,丝绸之路驼铃不绝,李白、杜甫等文豪辈出,整个帝国散发着令人目眩的光芒。朝廷税收充盈,百姓安居乐业,军队所向披靡,唐朝已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灯塔。
然而在这片繁华表象之下,危机正在悄然滋生。玄宗晚年沉湎享乐,朝政逐渐被李林甫、杨国忠等权臣把持。更致命的是,为巩固边防而设立的节度使制度,让边将掌握了过大的兵权和财权。这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,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爆帝国的根基。
野心家的崛起之路
在众多节度使中,安禄山的发迹堪称传奇。这个混血胡人将领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谄媚手段,不仅获得玄宗特殊宠信,更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掌控着帝国最精锐的边防军。他在长安宫廷中装疯卖傻取悦皇帝,回到驻地却暗中招兵买马,积蓄力量。
与宰相杨国忠的激烈矛盾,最终点燃了叛乱的导火索。755年冬,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,率领15万精锐铁骑南下。叛军势如破竹,短短数月内连克洛阳、潼关,次年夏天就攻入了长安城。仓皇西逃的玄宗在马嵬坡遭遇兵变,被迫处死杨贵妃,这场逃亡成为盛唐落幕最凄凉的注脚。
帝国的绝地反击
危难之际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,是为唐肃宗。他启用老将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名将,联合回纥援军展开反击。757年,唐军先后收复长安、洛阳两京。但战局并未就此平息——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,其部将史思明又篡夺兵权,叛乱进入拉锯阶段。
转折出现在761年,史思明同样遭遇子弑父的悲剧。其子史朝义继位后,叛军内部分崩离析。763年,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在树林中自缢,历时八年的动乱终告平息。但这场战争已让帝国元气大伤:人口锐减三分之二,北方经济几近崩溃,边疆防御体系土崩瓦解。
难以愈合的创伤
安史之乱像一场持续高烧,彻底摧毁了唐朝的免疫系统。战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,中央权威一落千丈。昔日万国来朝的盛况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宦官专权、党争不断的衰败景象。这场动乱不仅改写了唐朝的命运,更为后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。
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会发现盛世崩塌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。安史之乱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所有帝国衰亡的共同轨迹:当权力失去制衡,当繁荣掩盖危机,再强大的王朝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