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城名地】与元将那颜倴盏有联系的古城

365皇冠体育网址 2025-08-16 21:23:56 admin 3392 605
【古城名地】与元将那颜倴盏有联系的古城

与元将那颜倴盏有联系的古城——倴城

倴城,现为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,位于唐山市区东南45公里。

倴城历史悠久,系清末滦州域内“开稻倴榛”四大名镇之一,如果从元代算起就有千年历史了。

明弘治十四年所修的《永平府志·古迹》载:“倴城废县(疑为城),在州南六十里。”

清光绪五年所修《永平府志》载:“在州西南六十里,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,今镇北遗址尚存。”

民国二十六年所修《滦县志》载:“倴城,在县城南六十里,元将那颜倴盏屯粮处,今镇北遗址尚存。”

倴城虽然得名于元代,但有着悠久的历史。20世纪70年代从古城遗址处曾发掘出燕国刀币、汉代绳纹陶片、汉代铜簇、汉“千秋万岁”瓦当;从罗城遗址发掘的商代夹砂陶瓮片、陶鬲足、绳纹陶罐和汉代砖瓦碎片,便可知道远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。

据城中耆老代代相传:元朝以前,这里是一个小村子,叫丰裕屯(位置在今京东医院附近)。丰裕屯南三里许,散居着十八户人家,名“十八道街子”(至今倴城东南街仍保存着十八道街子的地名)。后来,人口繁衍, 18户人家形成了18个小村,统称“海洋镇”。那颜倴盏带兵驻扎这里后,便把古城内的居民和海洋镇的居民统统迁到丰裕屯,从此便有了倴城镇的雏形,一首“南罗城,北古城,中间夹着破倴城”的民谣也流传了几百年。耆老的说法与1973年修建人民银行滦南支行办公楼时出土的清乾隆年间《共遵明禁》碑文:“……此处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内,北有通津河,南有海城坞,设重兵把守,盖一时重镇也。厥后,民居渐南,距古城半里许,即今谓倴城者”大体一致。

另外,从《唐书·地理志》《辽史·地理志》和《金史·地理志》上看,榛子镇、新桥镇、乐安镇、茂乡镇、千金冶、马城都有文字记载,唯独倴城在元以前的史料中不见踪影,这也说明倴城镇的兴起是在元代。

那颜倴盏何许人也,此城为何以他命名?“那颜”为蒙古语,汉语译为“官人”,是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。“倴盏”乃元初著名大将,即“塔察儿”,《元史》一百一十九卷、《蒙史》四十四卷有传。《宋史·列传一百七十一》亦载有那颜倴盏其人。

《蒙史》和《元史》都称“塔察儿”,一名倴盏。生年不详,卒于元太宗十年(1238)。蒙古许兀慎氏、博而忽(成吉思汗母亲月伦氏之养子,曾随从辽太祖平诸国,军前效力颇多,其时,与木华黎、博尔术、赤老温号称四杰)之侄孙。

倴盏自幼充当成吉思汗带刀宿卫,任火儿赤。成吉思汗占领金中都(今北京)后,倴盏任燕南大断事官。后随从太宗伐金,授行省兵马都元帅。下河东各州郡,破潼关,取陕州、洛阳等地,从围河中府。太宗四年(1232)围金汴京。又总帅各军围金哀宗于蔡州(今河南汝南)。次年,灭金。同年,受赐五户丝户于平阳,又得息州军民三千户。后驻兵河东,分置营幕于闻喜县东镇南山下。十年攻寿州(今安徽凤台),死于军中。

倴盏的部队何时在倴城屯粮,尚未发现确切记载。《元史·太祖本纪》载:太祖十年(1216)秋七月,派遣大臣乙职里晓谕金主,命金主以河北、山东未下诸城来献,命金主取消帝号改为河南王,如金主答应,即罢攻金之兵。但金主未从。于是,太祖令大将史天倪为右副都元帅,授赐金虎符,率大军伐金。八月,史天倪攻取平州,金守将降。平州即取,马城县及其属地倴城当归蒙古所有。平州占领后,元军要进一步南下,富庶的马城县自然成为其后方基地。

倴盏为何选中倴城为屯粮之地?当时,陆路交通十分落后,大批物资的运输依赖水运。蒙古占领金中都后,金朝未亡,元朝未立,要灭金攻宋,蒙古南征兵马甚众。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蒙古军要想取得南征的胜利,必然要储备大量军需,再借水路运往军前,这当是深受主上倚重的倴盏所焦虑的大事。倴盏为元初有作为之大将,深谙麾军征杀和屯粮之法。以当时倴城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,必当引起其注意和重视。

宋、金时代,由于两国间连年战争,金国要从自己的大后方塞外运粮到关内,然后输散中京各地。其时,仍以滦河为运道。然而,当时滦河不与倴城相通,于是人工开凿了一条运河闾芬沟,沟通滦河、青河、泝河,与倴城北面的通津河相通,达于倴城,把倴城作为栖粮之所。此举在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的《滦州志·闾芬沟考》中有较详记载:“此沟旧不通滦。缘金据河北,河以南皆宋地。河北漕粮不足供军食,乃因粮塞外,自板城、撒河一带,泛舟滦河,输归金京。而元以倴城为栖粮之所,渠帅那颜倴盏领之。然滦河过偏凉汀即逶迤东南入海,不与倴城相通,遂疏决闾芬沟为运道,引滦水会青、泝两河达倴城”。

倴城城北之通津河,今称北河,古称漩河,又作陷河,亦称运粮河,古来就颇为知名。据府志载:“漩河,在州南五十里……于倴城西会龙堂河、吴家河,入清河,别出为古运河……吴家河源自清河,并经丰腴屯入倴城,经屈王店(今曲荒店)、孙家坨、王家坨港,又南经天井,折而东又西绕梨花坨,达蚕沙口入海。”

这条古运粮河,可上溯至唐代。州判侯焕尧作《河流顺轨歌序》:“滦州下八社,有古运河一道,开自唐开元二十八年。”其《河流顺轨歌》有云:

青滦怒激波涛骇, 排山倒峡起辽海。

平原浩浩走狂澜, 田庐顷刻沧海改。

唐代曾开古运河, 上流泝陷回清波。

那颜倴盏的部队到这里后,疏浚河流,扩建古城。

经千百年风雨的剥蚀,直至现在古城墙遗址仍高4.5~6.5米,墙底宽20.6~25.8米,墙顶宽10~12.6米,城南北长352.5米,东西宽368米,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,城墙用黄土和土坯筑成,实体坚固。虽风雨沧桑,仍屹立于北河南岸。

南罗城和海城坞,均列倴城之外。海城坞、南罗城,虽未见正史记载,却有遗迹可寻。20世纪20年代,倴城有一经年在罗城旧墟沙岗上耕作者,耕作间每有硬物打铧,甚感蹊跷,进深挖掘,竟发现地下有绵石砌成的建筑物地基。此后,还有多人从地下旧墟挖出过建筑用石料,从遗迹和遗物分布范围看,遗址具一定规模,且用料考究,证明此地确实存在过古城遗址。其位置和传说中的古罗城遗址大致吻合。

此后,倴城的规模不断扩大,陆续建成九门。包括老东门、西门、南门、北门、大东门、小东门、小西门、小北门、小南门,城内占地536亩。城四周无城墙及护城河,系由建筑物(房屋及围墙)围成的东西略长、南北略短的长方形城池。

清代,倴城已发展为滦州四大名镇之一。据清嘉庆十四年重修《滦州志》载:“倴城镇,在城南六十里,有四门,乡关市廛(chan)齐整,商贾富庶,三八日集。”可见当时倴城繁荣之盛况。

倴城又因寺庙林立、古迹繁多而远近闻名。比较有名的寺庙有:城东南角的寿圣寺,东门外的二郎庙、真武庙,西门外的老爷庙、财神庙,南门外的老母庙(观音庙),北门外的天齐庙,城内自西向东为马神庙、玉皇庙、文昌宫、娘娘庙、三官庙。还有很多老幼皆知的文物古迹,如:关帝庙影壁座上的犀牛望月(亦称西井望月)、庙前的银杏树、娘娘庙的一步三座塔、寿圣寺山门外八棱碑、马神庙马神爷座下的响水井、二郎庙内会走的大铁钟、北古城的金驹夜鸣、老母庙的夜鸣钟。一些古迹颇带有传奇色彩,令人神往。

1946年5月成立滦南县,治所为倴城。中共滦南县委、滦南县佐公署办公地点在老东门外中大街路北,即今京东医院所在地。1949年全国解放,倴城作为滦南县城旧貌换新颜,进入大治;1954年7月撤滦南县,倴城划归滦县;1958年至1962年底这里又归乐亭县管辖;1963年恢复滦南县,倴城数年蓄势,终又成为县城。沧海桑田,古城,作为倴城悠久的见证,旧城垣仍屹立在北河南岸,诉说着数千年历史的沧桑。

(杜盛兰供稿)

原标题:《【古城名地】与元将那颜倴盏有联系的古城——倴城》

阅读原文

相关推荐